2

舞蹈演出《Living Up/噏 to Death》|一席關於生和死的盛宴

四十九個解剖程序,二十一克重量,兩排手術枱,一條時裝騷天橋,一眾表演員,一班觀眾,許許多多的死與生。城市當代舞蹈團(CCDC)《Living Up/噏 to Death》編舞及導演林俊浩(Ivanhoe),為觀眾筵開一席關於生和死的盛宴,也像一場起承轉合、目不暇給的奇觀式展演。表演舞台也是人生舞台,上場離場,苦樂哭笑,百般滋味。「想給觀眾一闕死亡練習曲。」在好好說再見之前,曲終人未散。

文:黃子翔
圖:Carmen SO(由城市當代舞蹈團提供)

跟過去創作對話

「死亡」題材,是Ivanhoe「埋身」經歷。他的媽媽在他二十八歲時離世,「當時我於《香港藝術節》的「香港賽馬會當代舞蹈平台」發表新作《單.雙》,碰巧也是『死亡』相關的題材,我入台前一星期,媽媽走了,我就在這個作品經歷那些事情。」他一度不願在創作中再次觸碰「死亡」議題,「還沒準備好,需要時間消化。」2015年,他獲邀到瑞士蘇黎世藝術大學ZHdK當駐場藝術家,景換物移心也轉,他不諱言梳理、過濾良多,「漸漸對死亡有了新看法,也找到展示作品的新方法。」數年前,他的爸爸也過身了,他對死亡體會更深,「得到很大力量做創作。」

演出糅合舞蹈、裝置、文字、錄像及電子音樂,把大盒的演出空間透過裝置與設計,轉化為實驗現場。
《Living Up/噏 to Death》編舞及導演林俊浩(Ivanhoe)

《Living Up/噏 to Death》,很自然叫人想到他的前作《Living Up to HER》,他一直覺得,那是《Living Up/噏 to Death》的研究階段,談不上是前身,甚至不算是完成品,「是一個『見得人』的work in progress,但不能看到《Living Up/噏 to Death》的面貌。」他沒想過要在新作呈現《Living Up to HER》,「新作本來甚至沒有之前的影像,以至喝咖啡、吃蛋糕等動作,但後來想到,可以藉着一點點的扣連,令作品層次更強大。」他想跟過去的創作對話,「過去的創作也『living up』。」



向「無言老師」取經

為了創作,他們在資料搜集階段,走進「無言老師」(遺體捐贈者)的解剖現場,「一打開門,十個屍袋就在我們眼前展示,當時的震撼,直到現在仍然記得。」「無言老師」已完成防腐處理,不受溫度影響,現場頗為溫暖,暖及心頭,「感覺上好像歡迎我們似的!」他們看着醫科生進行解剖,不時交流,「我們一點恐懼的感覺都沒有。」這些那些影像,統統植入了他們腦中,成了獨一無二的創作材料。

《Living Up/噏 to Death》似乎有不少喪禮的質地,但與其說是喪禮,更有嘉年華的味道,彷彿告訴大家,死亡不是悲劇,更像喜鬧劇;相比之下,《Living Up to HER》沉重得多,「喪禮是不是一定要那麼樣?能不能以另一種方式表達,讓我們更易觸碰?」人生或許餐宴一場,吃吃喝喝,生命所需,在演出中,有舞者搓麵團,有舞者化身麵團,被另一舞者搓着,有舞者磨豆煲水沖咖啡。笑言愛吃愛喝的他,在創作中常以飲食為連結,「想要一個有趣的切入點,然後想到麵團,舞者的身體質感,就從搓麵團開始。」他們在排練時發現,原來麵團都會「死」,到了某個時刻,再也搓不了,「不就跟這場演出的主題吻合?我的直覺沒錯吧!」

演出其中一幕,兩位男舞者在台上共跳雙人舞,剛與柔,動與靜,搓與被搓,凝視與被凝視,從下到上也由上至下,頗為精采,也叫人想到永遠徒勞無功的薜西弗斯神話;梁曉端手持一支大燈,亦步亦趨,Ivanhoe解畫,就是他們之前在手術室看到那些照明身體部位的燈,這些資料搜集期間看到的畫面,在他們腦中揮之不去,「排舞時,潛意識叫我們這樣處理。」手術桌也是舞台,舞者在其上舞擺、移動、爬行;坐在手術桌旁邊的觀眾,屏息靜氣,直面而視,「當有些事情到來時,就是那麼近距離,不能不面對。」也有實時鏡頭,「對我來說,那就是實驗室的顯微鏡頭,放大細胞、微生物的狀態。」

這種演出,也是一幕幕身體奇觀,多位舞者多場表演並時並行,眼花繚亂看不盡,他解釋是對當下的呼應,「現在根本就是資訊爆炸的年代。你打開Instagram,不一樣那麼複雜?下一秒就換了另一個影像。」龐大訊息量在貪婪的我們跟前展開,但說到底,我們還是要學習接收哪些東西。



棟篤笑喪禮演說

是次演出,促成Ivanhoe首度跟CCDC合作。這個舞團現時有不少年輕舞者,但主題使然,他知道不可能只得一個年齡層參與這個作品,所以很快就決定把所有人都放上舞台,「想用盡這個團。」他挖掘每位表演者的特質,需要甚麼、欠缺甚麼,一起塑造新面貌,「不是因為這是CCDC的演出,我就要編CCDC式的舞。」

《Living Up/噏 to Death》編舞及導演林俊浩(Ivanhoe)
Ivanhoe首次跟CCDC合作,他挖掘出舞團中每位的特質來編舞。

在演出裏,既有裸露身體的舞者、變裝西太后,也有從牛頭馬面發展出來的人物;有人侃侃朗讀,有人以棟篤笑形式發表喪禮演說;無間地獄、三文四語、食字、爛gag⋯⋯統統都是他的鬼主意,「多謝他們的信任。不是所有人都願意打開自己。」每一位舞者需要獨立地表演,才能成事,「我有清晰地給他們一些任務,但沒有要求他們去學、去做同一個動作,全都是經過即興、分析、整合,慢慢發展出來;這個獨舞加那個獨舞,成了雙人舞。在動作創作上,他們的自主性很大,有他們的切入點。」

他很早就確定需要一個朗讀者,並屬意久休復出的CCDC劇場構作梁曉端,「既擅長朗讀,又明白怎樣跟身體交流,她是最適合人選。」這場演出,除了有她大量朗讀,還有棟篤笑、錄音播放等等,不得不說,這場舞,話很多。Ivanhoe笑言文字已是他很自然而然的創作語言,跟舞蹈密不可分,「但無論如何,一切都由身體出發。」

近年Ivanhoe跟李穎蕾,一人負責編舞、導演,一人負責文本,合作無間。2015年,他在蘇黎世當駐場藝術家,已開始跟對方探索文字與身體展開對話的可能性;2019年,這對搭檔在大館的監獄操場,以卡夫卡魔幻式文學作品《致某科學院的報告》為素材,創作了場域回應式作品《報告一》,接着又於2021年「新視野藝術節」推出延續作品《告不可報》,以多媒體結合創作,融入形體、跑酷、舞蹈、戲劇敘事、現場音樂、饒舌、影像。二人玩的,是文字與動作的遊戲,「我們沒有分是誰的主意,互相『拋波仔』,一邊修改一邊創作,不像一般編劇、導演那種分工。」他們甚至會「拗頸」,用另一種方式拆解對方的觀點,「不會純粹搬字過紙。」

在《Living Up/噏 to Death》再次探討「死亡」議題,他坦言仍會情緒波動,也必然勾起過往經歷。有沒有新體會?他點點頭,「其實死亡沒甚麼可怕,雖然傷痛一定會伴隨,特別是死亡往往那麼突如其來。」他覺得自己現在內心強大了,至少夠膽拿「死亡」來玩,「我很幸運有機會把這些事情轉化為創作,建築了一個空間,讓大家梳理情緒和痛楚。」人生路上不孤單,演出結束,一起手拖手,繼續走下去。

《Living Up/噏 to Death》

日期及時間:
14.1.2024 [日] 5pm
15.1.2024 [一] 8pm
18.1.2024 [四] 8pm*
19.1.2024 [五] 8pm
20.1.2024 [六] 3pm*, 8pm
21.1.2024 [日] 3pm
地點:西九文化區自由空間大盒
票價:$320
詳情:www.ccdc.com.hk/productions/living-up-to-death/
*設演後藝人談